【藥師經-9-1】
修持方法與相應文集
今日要來講解藥師佛的第四大願。
「第四大願:願我來世得菩提時,若諸有情行邪道者,悉令安住菩提道中;若行聲聞獨覺乘者,皆以大乘而安立之。」
在第四大願中藥師佛說,祂成就了菩提的時候,要幫助這些外道有情來了解最真的菩提妙法;若是修習聲聞、獨善其身的緣覺或自了漢者,藥師佛也要幫助他能夠了解大乘菩提法。從這裡我們來延伸:為什麼藥師佛會發這個願?發這個願有需要嗎?其實,藥師大願好像幾千年來都沒有被重視過,自從釋迦牟尼佛講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」以來,藥師願一直受到忽視。然而,藥師佛的本願是不可思議的,我要強調:藥師佛的十二大願是創造願善頂尖文化,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大威神文化,而且藥師佛的灌頂是世界頂級的大圓滿法。再者,我們佛教史上從來不重視佛心,從來沒有人說過佛心大願法--藥師佛的大圓滿法,現代也很少人重視藥師佛十二大願。這大願是創造善願吉祥人間的大文化,沒有弘傳實在是太可惜了!
我們現在來說這尊佛發這些願的因緣,是在什麼因素、什麼關係、什麼條件下藥師佛會發這些願?無量劫前有一尊佛,名為電光如來,在電光如來時期藥師佛父子同是醫生,父親這個老醫生很關心世間人的身苦病痛。他很用心去體察這些人的病和這些人的業,發現到他們的思想觀念本身就不正確,也因為思想觀念不正確,這些根本錯誤就影響到他們的身體。例如: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九十六種外道,那些外道是依據什麼樣的觀念在修法呢?他們認為:絕對要了脫生死,想要了生死就要克制,過去身體造業,所以現在身體就要克制、要受苦,以後死了才能解脫。這些觀念都錯了,一旦觀念錯誤,其行為和修法就完全不對了。當時藥師佛的前身老醫生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例,也看到許多人因為心外求法而受到那些邪魔外靈作怪,產生了很嚴重的後果,所以他發了大願。
其實,直到現代也是類似的情況。我近日翻閱到這則新聞,你們看看藝人艾*在跳樓自殺前就說過他的身體裡面有魔鬼在作怪,後來他墜樓身亡,才40歲而已。他是馬來西亞人,是個基督教徒。說實在的,在佛陀時代的外道教都是心外求法,心外求法自然就有外靈的作怪,這些外靈是屬於藥師經裡面所說的魘魅蠱道。所以他們外道在修行方面是背道而行、背道而修,以至於修來的最後結果都是不好的下場。外道就是這樣,我們這個時代外道也很多,雖然他們講了很多很多的法,結果也都不好。
因此,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這尊藥師佛,藥師琉璃光佛的重點就是最殊勝的、最簡單的、最直接的大圓滿法,就是要引導、啟發我們,讓我們在修行上有真實的、正確的、殊勝的認知。認知什麼?心!佛心!我們知道在修行方面不可不知道心的重要,但是我們中國佛教界對於這個心都不大重視,都只重視真如佛性。然而強調真如佛性空就會偏到聲聞、緣覺去了,因為聲聞、緣覺比較偏到空性,所以對於妄想就盡量放下、放下、再放下。這樣對嗎?也不對。妄想不是要將其放下,空也不是我們究竟的法。藥師佛在電光如來時期很用心地去觀察與體會,祂領悟到修行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慈悲本懷的真心。無論是慈悲本懷的真心、智慧大願的真心或是日常生活在運用的這個心,其實都是一個心--佛心,這個佛心是我們本來的面目。
禪宗叫做真面目,可是大家都不曉得我們本來的真面目了。為什麼呢?在我們生死輪迴中導致了隔胎之迷,每一世死亡後直到下一世的再生,就有了隔胎之迷,我們遺忘了前一世的事情。所以修是修,修到現在大部分的人都還在凡夫地修行;修是修,修到偏空去了。當然,升到五不還天後不用再來世間生死輪迴,但是這個是究竟嗎?不究竟。因為我們的心,佛心和凡夫心是同一個心,心是不死的,心本體是空,心的清淨不是我們用執著的佛性去將它壓住。
佛性本來空,是永恆的空,永恆的空到了法身菩薩的妙用境界,它是遍法界無盡的。但是修行時佛性不能用,這遍法界無盡的用是由現前當下這因地訓練的菩提心來作用。因地菩提心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佛心,菩提和煩惱不二,佛心和凡夫心也是不二,所以藥師佛第一大願直接就是大丈夫起修,在因地修行就要有佛心:覺悟、清楚、活用、明白、不恐怖、不驚駭、大自在的心。
所以這尊藥師佛在電光如來的時期發願:將來祂成佛的時候,祂絕對以覺悟的能力來護念外道修行的人都能得到真正的大效果。我們的佛心又名恆準智,這恆準智也是藥師佛大威德力跨法輪妙用,它永恆不變的轉動。我們上回講第三大願時說過,祂的法威智跨緣,跨緣就是從這邊轉到另一邊,堅固的轉進大威德的法布施、轉進大吉祥人間善、轉進真正普護衆生大願法輪,這是藥師經的大願,就是這樣的跨緣轉動。藥師佛第三大願並非是說你沒錢就要給你很有錢,「無盡所受˙用物,莫令眾生有所乏少」不是這樣,而是要令諸外道有情可以體會菩提真心當下是。從這裡可以建立:我們的佛心永不息,佛心是永遠亮麗、圓滿、光明的,我們要有信心。
外道因為心外求法之故,總是被外來因操控了自己的心,自己的心就變成凡夫心,這樣修行永遠不得力。要知道,我們的心是真實的,我們要將它認清楚、要將它了解、要將它明白,明白我們的佛心是絕對妙用在生活中,是很精準的,是「精準佛心大法施」,我現在將它定位為「大慈濟行」。慈濟是人間大善法,普通的凡夫行善多半以財布施給予人們生活上的幫助,但是藥師佛祂是跨界大威神的法布施,祂以純潔清淨的果地佛心來引導人人的因地佛心永遠亮麗圓滿。釋迦牟尼佛在金剛經中把法布施與財布施做了一番比喻: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錢財物質的布施不如一句偈的法布施。為什麼呢?再多的錢財布施也只能夠救濟生活的物質需要,而法施若能定位為正法普護,這法施是直接救護靈魂體的覺悟大事。物質也還是輪迴事,但是靈魂體若能得到法身慧命,就永遠解脫了,所以這法施的功德是永遠不滅的。
此外,釋迦牟尼佛對世間善行和財布施有其獨到的見解與理論,祂說凡夫心行善三世怨,因為以凡夫心行善,以因果來說行善絕對得福報,現世行善,來生得福報,不過 很多人福大業大,墮落就很快了。在現代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,所以若以凡夫心行一切善,不究竟。華嚴經有說:若有人以凡夫心做主,不了解菩提心,雖然很認真行善,也很認真修法,但是他修的法和他行的善都還是魔所攝持;凡夫心行善、修法難脫魔網,也難逃魔攝持。這是大事!所以藥師佛第四大願就是要普護無量無邊外道的行者,讓他們能了解、清楚、明白,修行大事我們不能模糊,修行大事我們要認清楚,認清楚我們這個佛心是絕對圓滿的。佛心和凡夫心最大的分別在哪裡?凡夫心有很多的執著,這也執著,那也執著,執著就是黏住了。我們的心被這些黏住而放不下,就一直一直絞纏輪迴去了,所以凡夫有無盡生世的輪迴、無盡生世的絞纏和無盡生世的生死,就是因為執著。
凡夫心沒有智慧,容易分別、執著和癡愛,我們要訓練心的分別是智分別、善分別、不執著、不貪愛,這才是心的活用,這是佛心訓練。所以修行修行,修行要修什麼?就是修當下這一念要訓練不執著,訓練這一念心能智慧善用,這樣我們才能活得很自在,否則凡夫心苦苦惱惱無盡期。
我們的心若能不執著,能智慧善用,這樣叫做圓智寶,佛心是圓智寶,項項都圓滿美好,沒有這些苦惱。我做得對,對的就做,做完,就讓它過去了;做得對,對的就做,做好,就放它過去了。不要說這個好我做,然後認真做,認真執著,執著在其中的好好壞壞和是是非非。
事情的成果我們不管它,我們要有這樣內在的心靈,此時我們佛心寶的活用就是特別的和凡夫不一樣,我們這一念心轉過,要殊勝的智慧、殊勝的活力、殊勝的認知。這個認知是什麼?就是我們佛心要看清,人來世間,這世間一切的事情都是無常、都是變化、都是有生滅,因緣來的時候我們要珍惜,好因緣也好,壞因緣我們也要智慧的接受,再將其轉化。我們生活在娑婆,免不了要面對種種的因緣,我們現在要用佛心來接觸因緣,把因緣轉性。所以,對於這些外道的修行,藥師佛第四大願就是要轉變他們外道的心外求法,因為一旦心外求法就會被外靈、魘魅蠱道和邪魔操縱。他們邪魔見到世間人要修行都會虎視眈眈,不懷好意;他們魘魅蠱道不歡迎世間人修行,因為世間人若修形成功他們就少了一個魔子魔孫的崇拜,於是他們想盡辦法要障礙人們學佛修行。你若是外道,又心外求法,就正中他們的本懷;你修不對的法,他們就來給你擾亂做怪,又讓你知見模糊,那就更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