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持方法與相應文集

在佛陀入涅槃之前,祂選擇於沙羅雙樹間安住,這一處被稱作「雙樹園」。兩棵樹,一邊枝葉繁茂,一邊卻已枯萎,象徵世間萬法的無常與對應──有興就有衰,有生就有滅,有善也有惡。 佛陀以此地為最後示現的道場,正是慈悲地提醒我們:要懂得把握當下的因緣,於順境中不生驕慢,於逆境中不失道心,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生。

當時,佛陀在沙羅園間準備入滅,最傷心的弟子是阿難尊者。 阿難是佛陀的堂弟,也是三十年來最親近的侍者。回想當年,佛陀成道二十年後回到迦毗羅衛國時,許多王子都隨佛出家,阿難、阿那律陀、羅睺羅等皆在其中。因阿難性格忠厚老實,被目犍連與舍利佛推舉為佛陀侍者,自此侍佛左右三十餘年。如今佛將入滅,阿難悲痛難抑,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他,只能獨自落淚。

這時阿那律陀前來,輕拍他的肩膀,柔聲勸道:「阿難,不要再悲傷了。佛陀雖將入滅,但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。佛陀入滅後,我們該如何護持經教?如何面對那些六群比丘?」——這六群比丘外表修行,實則六根向外攀緣,眼觀是非、耳聽是非、心隨境轉。

阿難聽後恍然大悟,擦去淚水,返回佛陀身邊。佛陀以無盡慈悲微笑著,安慰他說:「阿難,別再悲傷了。生死本是世間真理,我也要隨順真理而去。你不久後也會開悟證果。趁我還在世,有疑問就快問吧。」

阿難問:「佛入滅後,那些不聽教化的比丘要怎麼辦?」

佛陀答:「對於不願修行、不受教者,就以『默擯』對待。 不需爭論,不必相諍,只要自己好好修行即可。修行要遠離紛擾,安住正念。」

又問:「那佛入滅後,弟子們該以何為師?」

佛陀說:「以戒為師。 我在世時教導你們的,一切皆為防非止惡、護心修慧。持戒者,不墮於錯。戒是三世諸佛菩提之本,是成佛的正因妙法。

阿難再問:「那結集經典時,該如何安住經首的文字?」

佛陀答:「要記得這樣寫──『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某某地方。』

就如《阿彌陀經》開頭「一時佛在舍衛國」,或《法華經》的「一時佛在靈鷲山」,這正是佛教經典的起首法。

然而,「如是我聞」不僅是文字的記載,更是佛心的深密叮嚀。 這四字,其實蘊含佛陀無盡的護念——提醒後世修行人要常常安住真心,不離當下。「如是」即是真實不虛的佛心,「我聞」即是回歸覺性、反聞自省的功夫。

若能體悟此義,便是通達如來大法的修行者。佛陀出世的真正目的,正是要引導眾生成就佛心、轉化凡夫心。凡夫心製造輪迴與黑暗,佛心則創造光明與解脫。

佛心清淨明覺,能創造慧命光明人生;凡夫心混濁執著,讓靈魂陷入無盡業網。 因此,修行的關鍵,是「反聞聞自性」——聽見的,不只是聲音,而是自己內在覺醒的佛心。

當我們在聽經聞法時,若是凡夫心在聽,耳只聽八卦、眼只看是非;若是佛心在聽,則以清淨耳聽正法,以慈悲眼觀眾生。 這時候,我們便是在訓練讓「佛心作主人」。

「如是我聞、如是我知、如是我覺、如是我見」—— 聽了之後明白,明白之後領悟,領悟之後見到當下的佛心。若能如此,佛不再是供奉在桌上的金像,而是活在我們心中的「自性活佛」。

所以佛陀最後的叮嚀——「如是我聞」——其實是最深的教導:在一切時、一切處,別忘記你內心的那尊活佛。




金棺示足・心印相傳

佛陀入滅後七日,大迦葉尊者趕回。
金棺自啟,佛陀雙足現外,
大迦葉抱足悲泣,
這一幕,非為神奇,而是佛陀最後的心印付囑
法脈在心,不在形;傳承在覺,不在相。



願我們

在雙樹的枯榮間,見無常中的永恒;
從佛陀的遺教中,認取自性活佛。
如是我聞,如是願行,
步步不離佛心,念念皆是光明。



南無東方淨琉璃世界-9-min.jpg
🙏佛心:佛心真空妙有,妄想執著分別皆能無盡善用,轉化為念念向正,念念向善,念念向著光明,無私大愛,體諒關懷眾生的心,這也是和藥師佛灌頂頻率相應的心。

🙏凡夫心:自私自利、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、貪瞋痴慢、妄想執著分別等邪見。